最近在銳捷網絡的銷售數據中正悄然發生著一些變化,新中標的一些大項目很多是來自沒有預想到的行業,以及一些新的商業模式。
新的市場機會讓銳捷的盤子越來越大,這其中有內外因的結合,一是有利于國產廠商發展的市場環境的變化,二是銳捷在網絡設備領域的產品技術實力不斷增強。
不得不說的是,國產化或多或少對銳捷網絡帶來了積極影響,在IT產業的國產化進程中,除了安全產品以外,網絡設備相對來說是國產化率或國產化進程較快的。
在銳捷網絡品牌總監何成梅看來,以前很多客戶對銳捷的大門的是關閉的,現在他們開始把這個門給打開。“在生意層面,越來越多的項目中,國產廠商參與的機會越來越多,顯然市場的銷售數據發生變化。”
這樣的變化跟以前形成了截然不同,以往在一些行業的一些項目上,客戶的選型一般就限定在他們熟悉的幾家國外廠商,拿銳捷來說,“都沒有機會讓別人認識你,其實這是一種信息的錯位。”
比如一些大行業,對很多國產廠商來說形成了無形的門檻,但不得不說,這些門檻又是人為設置的,現在沒有了,只要你的產品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就可以了。
“這些變化給了國產廠商加大研發投入巨大的動力,也同時推動了國產廠商為了滿足客戶做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并快速貼近響應客戶的需求。”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雖然不意味著用戶把這個“門”打開,單子就成了,但從內因來講,國產品牌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和國外品牌抗衡,何成梅說。
也就是說,市場給了國產廠商機會,這個盤子他們是能接得住的。
何成梅表示,“這幾年越來越多國內的廠商,包括銳捷、華為,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后,在很多領域都足夠可以跟國外最頂尖廠商和產品抗衡。”
拿銳捷的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產品“牛頓”來說,它跟業界同等的產品PK,有一些數據甚至是銳捷領先,何成梅指出,這類交換機代表了廠商核心的技術實力,能看出國產設備從技術和性能指標上去拼,完全不輸毫厘。
研發走在頭里讓國產廠商“長了本事”,以往關在門里去模仿和跟隨,現在截然不同。“銳捷的研發人員越來越多的走在了前端,很多駐扎在客戶那邊可能幾個月,在一些應用場景中進行實驗,和一輪又一輪的測試。”
據介紹,目前在央企、能源、電力、中石油、中石化、銀行等行業的很多大項目中,銳捷都參與進去了。
從產業鏈上來說,國產廠商也加快了產品方案整合的步伐,像銳捷和浪潮展開了戰略合作,“我們和浪潮在數據中心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上進行了聯合開發和深度整合,充分發揮各自核心優勢,為客戶服務。”何成梅指出,未來雙方還會有聯合實驗室的合作,這在國產廠商的產業合作中是一個模板。當然這也只是階段性的,未來應該是產業鏈的多方聯合,整體推動國產IT產業的發展。
當然,國產化IT道路上也有諸多挑戰,就拿客戶的操作習慣來說,國外的IT設備已經長期以絕對的份額占據了這個市場,相對而言,客戶也用習慣了,“現在要用新的產品,管理、使用都有行為的改變,這需要重新跟客戶培訓,慢慢滲透。”不過,何成梅相信,隨著大環境和國內IT產業的快速成熟,這個過程不會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