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暖季將實施單雙號限行,以后每年都如此進行。”昨天,一則北京市將在供暖季對機動車全面實施單雙限行的消息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引發網友和車主熱議。對于突如其來的新政消息,不少網友對此發表議論,稱其為史上最嚴限行令。更有專家提出質疑,稱該政策反而會增大停車壓力,呼吁再推停車新政予以補充。
據媒體報道,針對此次供暖季限行政策,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委常委會,均曾先后召開會議研究此事,考慮是否將原本只在北京市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期間施行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政策,進一步在整個供暖期間常態化。接近北京市交通委的不同知情人士,均向記者透露了上述消息。
其實,面對日益嚴峻的交通形勢,自從去年底,我國政府和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就紛紛出臺多種政策,對行車和停車進行規范。去年底,北京市交通委緩堵處副處長周天接受央廣中國之聲采訪時曾表示,接下來北京將實施更嚴格的限行措施。他說:“車多了,我們加強管理措施,通過疏解城市功能,在京津冀整個范圍之內讓這些車流轉起來,疏解人口、疏解車輛、疏解功能。下一步,可能要在現在5日限行的基礎上實行更嚴格的限行措施。”

盡管打了一針預防針,面對突如其來的限行討論,還是在眾多車主間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不少車主對政策實施后的效果表示質疑。“保定從3年前在供暖季就開始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但是它現在空氣質量怎么樣,看看指數就明白了。”有網友說。還有車主表示“本來停車就難,現在路上的車少了,我把車停哪兒?”記者注意到,這名網友的呼聲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其實,面對日益嚴峻的交通形勢,各地“限行”舉措的出臺雖能減輕一線大城市的交通壓力,卻沒辦法解決停車困境。時至今日,在交通擁堵問題幾經整頓后仍未能圓滿解決。面對互聯網的興起,人們逐漸將希望轉向曾經無數次改變過我們生活的互聯網科技上。
在“互聯網+出行”大行其道的今天,除了滴滴、優步等打車平臺飽受追捧,智慧停車的出現也為解決當下停車難題提供了更多可能。以目前該領域內較為知名的停車公司ETCP為例,其模式類似于滴滴打車,通過將已有的停車場資源與車主對接,實時匹配停車場資源。據了解,目前該公司用已與微信、支付寶、萬達等多家行業巨頭達成深度合作,并在今年初完成5000萬美金的A輪融資。其生態化、場景化、體驗化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實現城市停車資源信息化共享。
要想“治本”,還需要回到問題的本質上才行。面對交通、環境等重重壓力,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打造智慧平臺、統籌數據進行資源調配并結合政府法規多管齊下或許能成為最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