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爾2002財年-2012財年業績數據走勢圖
提起戴爾,相信大多數普通消費者都會脫口而出,這是一家賣PC的公司。這種說法固然不失偏頗,但現在戴爾希望強調它的新角色——一家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憑借簡單有效的直銷模式,戴爾曾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而過去5年里,在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的帶領下,這家年營收超過600億美元的公司開始了轉型之旅。
現在,戴爾瞄準得是一個市場規模更大的企業市場。一家靠直銷發家的企業,現在要轉變基因,立誓在企業市場里大有作為,戴爾能夠轉型成功嗎?
曾經的PC巨人
邁克爾·戴爾可謂少年得志。1984年,19歲的戴爾帶著對電腦的熱愛退了學,創建了自己的公司——Dell電腦公司。此后戴爾公司快速發展,1986年,戴爾年收入已達6000萬美元。
1988年,戴爾在納斯達克公開上市,融資3000萬美元。隨后,戴爾開始在歐洲多地建立分公司或者分支機構,銷售額快速增長。
進入90年代,戴爾憑借低價直銷的經營策略,迅速成為PC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直逼老牌PC廠商康柏和IBM。2002年,戴爾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
同期,邁克爾·戴爾也獲得了無數的榮譽:《首席執行官》雜志“2001年度首席執行官”、《Inc》雜志“年度企業家”、《PC Magazine》雜志“年度風云人物”、 《財富》雜志2003年商界10大影響力人物等。
擁有財富之后,邁克爾·戴爾和妻子成立了慈善基金,為兒童慈善事業做貢獻。2004年7月,邁克爾·戴爾從CEO的位置上退休,并由凱文·羅林斯(Kevin Rollins)接任CEO。
不過,羅林斯任期內的戴爾并沒能延續戴爾快速上升的勢頭。2006年,戴爾全球PC老大的位置被惠普奪走,戴爾業績增長乏力,股價也一落千丈。
在華爾街強烈的批評聲中,邁克爾·戴爾被迫復出,擔任CEO。復出后,邁克爾·戴爾開始調整公司的銷售模式,在直銷之外,戴爾也開始拓展渠道分銷體系。
在邁克爾·戴爾的努力下,戴爾公司的營收恢復高速增長,但是戴爾的利潤卻進入了低谷期。急于提高利潤率的戴爾,把目光瞄準了以前不曾重視的企業市場。
借勢收購轉型
戴爾急于轉型企業市場,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競爭環境在發生改變。當時,戴爾的直銷模式已經越來越為其他廠商采用,同時電子商務也對直銷模式造成了影響。這些因素都導致戴爾原有的競爭優勢在不斷縮小。
不過,對于轉型企業市場,戴爾則有另一番說辭。邁克爾·戴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曾多次表示,企業市場是一個更廣闊的市場。
他說,“從第三方數據來看,目前整個全球IT行業總價值達到3萬億美元。這3萬億美元按客戶群細分,有0.25萬億美元是消費級市場,有2.75萬億美元是政府和企業級市場。雖然戴爾同時參與這兩個市場,但是顯而易見,2.75萬億的市場規模更大。”
為了快速切入更廣闊的市場,戴爾選擇了收購的捷徑。2007年底,戴爾宣布以14億美元收購儲器制造商EqualLogic,邁出了轉型的第一步。
2009年,戴爾斥資39億美元收購IT服務供應商佩羅系統公司(PerotSystems),使得戴爾一躍成為醫療保健IT服務領域的重要廠商。
2010年之后,戴爾加快了收購步伐,先后收購云計算解決方案廠商Boomi、虛擬化存儲廠商Compellent、安全服務廠商Secure works、網絡設備公司Force 10 networks等。在今年7月,戴爾還宣布以24億美元收購企業管理軟件制造商Quest Software。
據不完全統計,戴爾在過去幾年中收購的企業超過20多家,而且都集中在企業解決方案領域。這些收購案背后,反映著戴爾正努力彌補企業市場的短板。
戴爾總裁兼首席商務官史蒂夫·菲力斯(Steve Felice)對新浪科技表示,“戴爾的確會繼續進行借助收購實現轉型的策略,因為戴爾希望能夠不斷地加強公司各方面的能力。”他表示,戴爾將保持收購速度,希望每年可以收購8-12家企業。
菲力斯說,戴爾整個轉型的策略是希望對全部收購的企業進行整合,雖然有些企業的整合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在一到兩年內,戴爾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整合工作。令他欣喜的是,這些企業在被戴爾收購后,都還保持著非??斓脑鲩L速度。
疑問與挑戰
目前戴爾30%的營業收入來自服務和解決方案部門,但該部分業務帶來的利潤已經占到戴爾總體利潤的一半。菲力斯預計,未來服務和解決方案的收入占到總體收入的比例肯定會超過50%。
實際上,在戴爾企業業務快速發展的背后,也面臨著挑戰。菲力斯對新浪科技坦言,“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怎么能夠把企業從原來側重于硬件,轉向去更好的推廣和銷售解決方案。”他說,戴爾在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增加很多新的能力來支持轉型的策略,這些能力涉及人才以及整個基礎架構方面。
現階段,惠普、IBM等廠商占據了企業服務市場的高利潤市場,這些廠商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軟硬件解決方案,并且具備很強的定制研發能力。實際上,戴爾目前并不具備這樣的實力,這也決定著戴爾只能通過收購豐富企業解決方案,以服務廣大的中小企業。
資深IT分析師曲曉東表示,戴爾雖然進入了一個大的市場,但是如何成功卻富有挑戰。曲曉東說,企業市場中,一方面,客戶要比廠商更具話語權;另一方面,客戶處在不同行業,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廠商很難“通吃”。
股價尚待提振
轉型5年來,戴爾已經看到些許成功的曙光。統計戴爾的財務數據,不難發現,戴爾的營收開始重拾增長,2012財年運營利潤也創下來10多年來的新高。
但是與業績不太相襯的是戴爾的股價。根據谷歌財經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戴爾股價縮水超過60%。值得慶幸得是,戴爾的發展戰略已經獲得投資者和分析師的認可。
菲力斯說,“戴爾未來的戰略得到了股東還有分析師的積極反饋,大家都認為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因此我們現在需要全身心地實施我們的發展戰略。”
從直銷PC到發力企業解決方案市場,戴爾已經到了“轉變基因”的關鍵期。市場風云變幻,戴爾需要加快開辟市場,積極應對新挑戰。